
虾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材股票配资咨询交易,在各种烹饪方式下都能展现出美味的风味,煎、炒、炖、煮样样都不在话下。而生长在湄公河流域的罗氏虾更是备受推崇,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也相当高。但对于越南人来说,这种虾却成了“灾难”的代名词,甚至有人希望它能在当地“灭绝”。
那么,难道越南人不吃罗氏虾吗?为什么他们不将这些虾做成产业链,出口到中国呢?
“生态平衡”这一概念早已有之,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因为引入外来物种,导致原生态被破坏,甚至本地物种灭绝的例子。而罗氏虾正是这种外来物种入侵的典型例子。上世纪60年代,越南人发现缅甸有一种适合养殖的大型淡水虾,名为罗氏虾。它不仅肉质鲜美,而且适应力强,三个月左右便可养殖上市。这样的虾成了越南水产养殖业的理想选择。
展开剩余83%于是,越南政府决定建设多个罗氏虾养殖基地,并从缅甸大量引进这种虾。在六十多年前,越南对“生态平衡”的认识远不如今天的我们,甚至连中国当时也未意识到外来物种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。
随着罗氏虾在越南的养殖业快速发展,起初它们仅在养殖场内被饲养,但这些养殖场需要水源,于是罗氏虾随水流进入了越南各大河流,甚至“入侵”了湄公河。由于罗氏虾的体型较大,而当地河流中并没有它的天敌,它们在这些水域迅速繁殖,变得泛滥成灾。
如今,越南的河流几乎都被罗氏虾占领,捕鱼时撒下渔网,捞出来的全是罗氏虾,甚至一条本地鱼也难以找到。这不仅影响了水产资源的多样性,也让越南原有的水域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。
生态链是紧密相连的,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生存,罗氏虾的泛滥吃掉了大量小鱼小虾,也破坏了水质,导致许多河流出现污染。
尽管罗氏虾在越南数量庞大,但当地却难以将其出口。问题出在质量检验上。越南目前的环境污染严重,尤其是工业污水大量排放,导致河水质量堪忧。罗氏虾对环境的要求较低,导致很多野生罗氏虾体内含有重金属污染,甚至不适合食用。
这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小龙虾问题。小龙虾原本也是作为食用虾引入我国,但它们也跑到了本地的水域,并迅速繁殖。虽然我们在餐馆中吃到的小龙虾一般都是经过严格养殖和检验的,但野生小龙虾则可能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地方,甚至含有寄生虫。2017年就曾有报道提到,野生小龙虾可能会携带肺吸虫,如果烹饪不当,极有可能传染给人类。
越南的罗氏虾情况类似,尽管中国市场庞大,但只有符合质检标准的养殖罗氏虾才能进口。越南因为环境问题,无法保证罗氏虾的质量,所以它们并不能进入中国市场。
实际上,外来物种入侵几乎是所有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,中国也不例外。如果越南想解决罗氏虾泛滥的问题,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。比如,福寿螺这一外来物种曾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麻烦。福寿螺是被引入作为食用螺,但因其体内携带大量寄生虫,很多餐馆为了口感把它炒得半生不熟,结果让许多顾客感染了寄生虫。虽然福寿螺已经入侵了全国各地,甚至对水稻造成了破坏,但中国通过采取人工清除和药物治理等措施,逐步减少了其数量。
从那时起,中国对待外来物种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。如今,海关对进口物品的检查越来越严格,连一个苹果都要仔细检查,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。
越南若想治理罗氏虾的泛滥问题,也可以借鉴中国对外来物种的防治经验。不过,越南当前的重点似乎是工业发展,环境问题被忽视。例如,越南最近修建的17座水坝使得水域生态较为孤立,加上工业污水的排放,某些地方的罗氏虾甚至出现了“变异”的现象。
我们希望越南能够重视环境问题,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,忽视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。毕竟,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。如果越南能够解决罗氏虾的泛滥问题,不仅能保护生态,还能推动当地的旅游业。例如,越南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让游客乘船到水域中“钓虾”,这既解决了罗氏虾泛滥的问题,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增长,真可谓一举两得。
希望越南能尽早解决生态失衡的问题,因为湄公河不仅仅流经越南,也流经中国的广西和云南,如果罗氏虾的泛滥影响到这两个省的生态环境,那将是非常不利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瀚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